●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记者梁君健
电子工艺实习对于清华理工科的同学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每年从清华毕业的本科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参加过这项实习。从十七年前电子工艺实习开始试点到如今,十七年里,清华通力公司下设的实习基地在“起步——维持——发展”的模式里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之路。
上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迈开高速发展的步伐,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发现,原有的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金工实习已经不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大学本科教育亟需开设一门以电子技术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课程。1986年,我校老校长、教育部领导何东昌同志提出了“电子工艺实习”的概念,我校教务处在校领导的指示下主抓这项工作,在校办工厂开始试点。同年,学校领导批示,开设正式“电子工艺实习”课程,1987年正式向电专业(包括无线电、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三十几个班推广。1988年,非电专业的院系也纷纷加入到电子工艺实习中来。1989年,学校成立了电子工艺教研组,参加电子工艺实习的人数达到最大量,每年有50多个班、一千五百多名同学参加电子工艺实习,占到本科生人数的一半以上。
电子工艺实习对于本科同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电73班的黄强同学在他的电子工艺实习体会中写道:“身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最令我窘迫的莫过于亲朋好友让我帮忙检查一些家用电器毛病时,自己的无能为力和尴尬。很多理工科学生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书本知识学了一大堆,可一到实践中就傻眼了,甚至不敢下手。学校这次给我们提供的电子工艺实习无疑是我们尝试自己动手的一个很好机会。它让我们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缤纷的电子工艺大世界,尝到了自制电源充电器、收音机的喜悦。虽然,短短十几天的电子工艺实习中,我们只是接触到电子大千世界中的一个角落,但这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走进实践,为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电子工艺实习还使同学们对于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从实践中培养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年期间,电子工艺实习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但在这之后的五六年的时间里,实习基地陷入了停滞期。把电子实习带入低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由于电子工艺实习的指导工作是操作技能训练,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而这种全校性的实践课程至少需要30名一线教师的亲自指导。很多有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留下参与这种基本教学,当时的电子工艺实习分散在四个校办工厂,指导教师大多数是车间的师傅。其次,经费紧缺。电子工艺实习是实践类的课程,电子元件消耗巨大,同时技术在进步,设备亟需更新,而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无法支撑这样的开销。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同学们进入了随身听、CD机的时代,以前的半导体收音机无法引起同学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和老师的热情降低了,不少院系退出了电子工艺实习。
200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访了电子工艺实习基地。基地的正门挂着两块牌子:“清华大学电子工艺实习基地”和“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崭新的实习基地楼、宽大的实习教室和先进的电子工艺生产线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实习基地主任李鸿儒和副主任王天曦向记者讲述了实习基地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九八五’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带给我们的机遇,98年学校拨款1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面对这个机遇,苦苦思考发展的出路的老师们似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想来想去,有一条是真理:电子工艺实习是一门实践类的课程,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出路。精品课程是建立在高水平的科研上的,那么电子工艺实习也应当与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紧密结合。如果我们自己都生产不出令市场满意的产品,那还怎么去教同学!”
思想观念更新了之后,教研组注册了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此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和实习基地走出了低谷,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新面貌,令兄弟院校的相关单位羡慕不已。教研组在科教仪器厂的牌子下不断开发先进科教仪器,与市场结合,吸引了大批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来到实习基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学校给实习基地的事业单位名额只有9个,教学名额只有4个,而常年在这里工作和教学的一线人员达到四五十人,他们的工资待遇全部由科教仪器厂自行解决。
实习基地称他们的用人机制为“双师制”和“双轨制”。基地的教职员工既是工程师,又是学生实习的指导老师。他们通过市场化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因而对同学的实习指导的水平也相应提高,带动了课程的发展。以前,学生实习的一线指导教师基本上是校办工厂的车间工人,而现今有80%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而且梯队建设完善,保证了教学的延续性。另外,由于电子工艺实习大多数在寒暑假和周末,因此基地的教职员工在学生实习期间从事教学工作,而在一般的工作日则从事科研和产品开发销售的工作,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因此称为“双轨”。
科教仪器厂不仅从师资方面解决了实习基地的问题,而且丰厚的市场效益产生了造血功能,从资金方面支持了教学。以前,同学在车间实习渴了但常常喝不到水,现在全部的车间都装上了饮水机,每年纯净水的花销就要有上千元。另外,基地给每个教室都装上了空调,极大改善了同学的实习环境,“夏日里的习习凉风”成了同学们对电子工艺实习的美好回忆之一。每年除了学校拨给实习基地9.6万元的经费之外,基地通过科教仪器厂的造血功能每年都要自筹资金50万元以上用于教学工作。去年学生开展电子大赛,基地赞助五万元;同学在基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电子元件的价格只有市场售价的几十分之一。
为尽快将当前国际主流的表面贴装技术(SMT)应用于教学实践,电子实习基地设计了电子工艺实习SMT小型系统,以低成本实现了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成功解决了设备昂贵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生产实践的高要求与学生动手之间的矛盾,被专家称赞为“复杂设备简单化,神秘工艺表面化”。
2001年SMT电子工艺实习设备推出后,得到同行和兄弟院校称赞,并被列为世行招标项目。2002年电子实习基地《SMT在电子工艺实习中应用》被评为清华大学实验成果一等奖。在校内应用的同时,实习基地积极向社会扩大影响,2002年11和12月,实习基地举办两次SMT培训班,获得成功,有100多个院校采用了我校实习基地的SMT电子工艺实习设备。另外,实习基地每年还接纳兄弟院校近千名学生实习。
我校电子工艺实习基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化的大公司开始洽谈共建基地的事宜。2002年12月,我校与伟创力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伟创力公司捐赠基地一套价值五六百万元的SMT生产线,并于2003年11月开始安装。伟创力公司是全球五百强企业之一,电子制造业的领头军,著名品牌手机如诺基亚等有70%以上的电子芯片由该公司提供,捐赠的这套生产线即为生产此类手机芯片所用。
另外,实习基地还应用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简称EDA)等技术进行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电子实习的教学质量发生很大变化,实习基地的一楼有一块展区,展示了同学们的实习成果,从比较原始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电池充电器,到电动玩具机器狗和电子播放设备MP3,产品的变化反映出了同学们的收获。
实习基地的主任李鸿儒和副主任王天曦是老搭档了。从1965年同届入学后,他们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园这片土地。70年大学毕业后,李鸿儒和王天曦留在校办工厂作车间工人,李鸿儒是车间的班长,王天曦是李鸿儒班里的技术骨干。在校办工厂工作了16年之后,电子工艺实习的课程开始创办,他们成了实习基地的第一批教师,在实习基地一干就是18年,一直干到了今天。
“像我们两个在清华里工作了一辈子,对学校、对这门课程都有很深厚的感情,再苦再累也无所谓。但是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是一个积累性很强的事情,需要有修桥铺路、添砖加瓦的工作精神,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如果两年之后我们退休后基地的事业停滞,这将是我们最为痛心的事情。”王天曦老师动情地说。对事业后继无人的担忧,使他们开始寻求体制上的保障。
2003年,李鸿儒和王天曦给学校相关部门发了一份报告,提出建设清华大学“科技中心”的想法,希望能够将实习基地提高到学校的高度,从学校建制上加大投入和指导,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体制上的保障。
“顾秉林校长在谈及学校队伍建设的时候特意提出了清华大学需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个我们十分理解,如果没有了技术工人,那么这些搞理论研究的教授就必须作技术工人的工作,这对于科研来说是很不利的。从长远来看,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中和重要的一部分是为国民经济主战场做贡献。而国民经济的大头是一线的工业、农业和制造业等各种产业。”王天曦参加了很多业内的会议和论坛,他了解到,虽然像SMT等国际主流的生产线已经开始大规模引进,但是由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很少,国内技术水平无法配套,引进的设备发挥不出效益,“我们成了世界工厂,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世界打工仔,搞出来的经济效益都是人家的。”在很多讨论会上,同行们向他建议,清华大学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解决国内电子产业的燃眉之急。
在积极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建议的同时,实习基地开设了基于SMT的选修课《表面贴装技术基础》,并申请偏重于设计概念的研究生相关课程。“我们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发展,现在同学中普及这种专业知识。”另外,他们去年还针对全校教职工和研究生开办了电子工艺生产的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创新实验室”是实习基地的又一项推广工作,他们向对电子工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间200平米的实验室、相关的基本工具和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去年的电子设计大赛,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的,邱红云当年在校学习的时候也受益匪浅,毕业后他的“视美乐”公司的主打产品“家用大屏幕投影电视”的雏形就是在这个创新实验室制作出来的。
目前,李鸿儒和王天曦正在“游说”当年放弃电子工艺实习的一些院系,希望这些院系的同学能够重新参加这项实习课程。“这项技术对于相关院系的同学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如果他们不能够参加,我很替他们惋惜。”李鸿儒老师说。
(编辑 王玉杰)
联系电话:010-62773351 管理员信箱:thm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设备仪器厂大楼 <a href=http://beian.miit.gov.cn>京ICP备2022003161号-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