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773351 62792120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创建国内先进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

2006-04-19    清华仪器   

—记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清华新闻网》记者 周襄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心理自我调理的一剂良药,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教学实践总结 

自1998年始, 作为设在清华大学通力公司内的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认真转变教学观念,将改革理念转化为先进的教学方案,建成集工程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以模块式选课为特征,服务清华、面向北京、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1489107946960985.jpg

理论有发展创新不断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做到持续发展,理论要先行。多年来,中心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并全面落实到教学计划中,不仅保持了清华工程训练课程的创新性,还促进了国内同类课程的深化改革。 

为适应时代对大学生素质需求的变化,将课程教学目标由原来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转变为“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心提出了工程素质的理念和内涵,包括培养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并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指导和落实。

为适应现代化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中心利用技术优化集成方法,建成数控线切割二维创新设计与制作系统,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完成二维创新设计,进行线切割实验,了解简单产品由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该成果与表面贴装技术(SMT)实习系统、印刷线路版(PCB)快速制作系统均获得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在国内广泛推广。 

针对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中心提出工程实践教学是理工与人文、社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结合点,提倡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加强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除工程类和经管类外,近年来,大量来自理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纷纷参加工程实践。 

在2004年秋季学期参加工程实践教学课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李强说:“我们并不要求自己的理科理论造诣有多深,但要对其概况尤其是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而机械制造实习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教学成体系持续探索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每年要接纳校内学生约30万人时,校外学生约6万人时。这么大的接纳量,如何保证教学工作有序、科学地进行? 

“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我们发展出模块式选课和教学的模式,以适应新时期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满足不同院系、不同学时和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涵灵活分组,系统建设,使同学们可以根据时间的多少,灵活选课,而不需要特别考虑选择哪些具体的实习内容。”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傅水根教授说。 

为了让实践教学成系统、成体系,不断探索最新的教育理念,中心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让教学有硬件设施的保证,中心精心论证,精心挑选,引入了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建成了11个国内有显示度的窗口式实验室,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和技术发展,如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数控线切割二维创新设计与制作实验室、数控车削与数控铣削实验室、表面贴装技术实验室以及先进的材料显微组织和热处理实验室等。 

中心还在实践中更新传统课程,创建新课程,精心打造精品课程。他们对“金属工艺学”等传统理论课程进行更新,创建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表面贴装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现代汽车制造工艺及管理”等课程,使得中心由原有的5门课程逐渐发展为必修、选修和培训课程约30门的课程体系。其中“机械制造实习”自1988年开始,连续5次获清华大学一类课称号,2000年进入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2003年7月,“电子工艺实习”和“工业系统实践”两门精品课程,以优秀成绩通过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验收;与机械系和工业工程系联合开出“材料加工系列实验”精品课程和“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制造工程)”在建研究生精品课程。 

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还构建了“考虑面上,结合重点,发展综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写创新思维报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展开放式的创新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SRT项目,从1999年的4项,发展到2005年累积50多项,完成40多项;又如参与机械学院与学生科协举办的“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大奖赛”,以及信息学院的机器人大赛等。 

队伍有梯队注重培养 

“中心的工作之所以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团结向上的队伍,支撑着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现在这批教师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经验、生产和管理经验,且敬业爱岗。队伍的知识、学位、职称和年龄结构处于良好水平。”傅水根说。

中心目前共有11名教师和10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3名教授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估中多次进入学校前20名。 

中心主任、学术带头人傅水根,连续三届任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两届教育部机械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心副主任严绍华是华北地区和北京地区金工研究会理事长;中心副主任李鸿儒是北京市高校电子工艺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对实验技术和教学指导人员,中心坚持按规范操作,先培训,再试讲,专家组考核通过,带证上岗。 

在教学工作之余,中心注重“传帮带”,使得良好的清华传统得以传承,鼓励教师队伍在职进修博士、硕士、本科等,重视选拔年轻干部。 

中心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型工作环境,并提倡研究型的教学。近年来,中心教师编写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3本、北京市重点精品教材1本、其他教材译著多部,做到了年年有著作出版。 

“1995年至2005年,我们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一百几十篇,提出一系列创见,直接促进了国内相关课程的改革和基地建设。做事容易,育人难。但我们教育界做的就是这个苦差事,所以我们在教学方面长期坚持教书育人,使工程实践教学成为‘既成材,也树人’的素质教育基地。”傅水根说。


上一篇:清华控股高管听取取消“清华”冠名工作的专题汇报

下一篇:春季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博览会在苏州举行